心肺复苏模型的一些知识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对医学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心肺复苏模型由低到高逐渐演变为五种类型:基础解剖模型、局部功能训练模型、计算机辅助模型、虚拟训练系统、生理驱动模拟系统或整个模拟系统。前三类是低端的医学教育培训模式,主要用于简单的展示和交互。医学生的培养以传统教学为主;医学教育设备主要基于简单的模型,由塑料、硅胶等制成。并起到基本示范和基本动作练习(如注射练习)的作用;随着医疗技术和患者需求的提高,与电子设备相连的新型心肺复苏模型逐渐进入市场。与传统塑料模型相比,具有电子提示的交互功能,主要用于外科护理、心肺听诊、急救等训练。目前,这种医疗和教育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医院和学校。
电子心肺复苏模型与低端电子心肺复苏模型的竞争十分激烈。
(1)基本解剖模型。这类模型主要是作为教学模型,用来研究人体各部分器官与组织的关系,即人体各部分由哪些骨骼、肌肉、血管、神经、内脏组成,组成这部分的器官是如何相互结合的。使用解剖模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人体各个部位器官的数量和形状,器官之间的关系,器官的内部关系。为了获得正确的结论,建立正确的加工路线和原则,达到“拆、卸、修、修、装、改建”所有零件的目的。从古至今,印刷技术、材料科学和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基础解剖学教学工具的发展,其中人体解剖学的挂图和教学幻灯片应用广泛,用简洁逼真的图片清晰地展示人体的各个部位、器官及其结构位置关系,是讲授医学基本原理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广泛。
(2)地方职能培训模式。这种模式主要用于培养医学生的个体临床技能。
(3)计算机互动培训模式。这种模式依靠强大的软件功能,可以独立设置病例,实现完整的治疗过程。学生不仅可以训练临床技能,还可以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治疗能力。
(4)虚拟现实和触觉传感系统。这种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生成一个完全交互式的病人环境和条件,并培训专家。